• 设为首页
  • |
  • 收藏
  • |
  • 搜索

员工动态

云顶线路快速检测中心举办第三十四期“研情偶寄”读书会

发布时间:2023-04-24 14:31:30   来源:云顶线路快速检测中心   作者:胥文清   点击:

4月23日晚7点,适逢第28个世界读书日,云顶线路快速检测中心第三十四期“研情偶寄”读书会在德正楼507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读书会由我司的网络与新媒体系教师季芬主讲,主题为“拆掉艺术审美的墙——《观看之道》中‘看到’与‘知道’的关系澄清”。本场读书会由云顶线路快速检测中心教师曹志伟主持,我司研究生积极参加。

曹老师首先对季老师进行了介绍:季芬老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师从韩丛耀教授,专门研究视觉传播,从员工时代开始就发表了很多优秀的论文。曹老师还提到今天正好是世界读书日,希望大家可以从季芬老师本次读书会中汲取到优质的知识营养。

季芬老师将本次读书会分为三个部分向同学们分享。在第一部分中,季老师对《观看之道》的作者约翰·伯格做了详细介绍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约翰·伯格是英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著作颇多,量产丰富,他的书曾经改变了一代人感知艺术的方式。伯格涉猎广泛,同时是优秀的作家、画家、哲学家和剧作家。下一部分季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伯格的《观看之道》一书,英国BBC拍摄过一个有关艺术的电视系列片,此书就是围绕着这个纪录片中的四个议题来谈论艺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全书由四篇主题不同的文字组成,分别是: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

第三个部分季老师重点讲述本书的第一个篇章,来作为《观看之道》的一个导读。季芬老师指出本章中的一个重要论述“观看在言语之前”,它包含四个小点:语言与观看的区别、看是一种选择性的行为、每张图片构建一种观看方式和骗人的把戏。关于这四点,季老师围绕着“看”与“看见”帮助我们来了解我们到底怎么样来看世界。第一,眼睛里的世界。季老师以人们对911事件的记忆为例说明人们更倾向于相信眼睛看到的世界,但也会被言语和文字影响,而如今却来到了充斥着大量无序、无意义的图片的读图时代。第二,看与看见。看,是一个视觉发生过程,一般有两种描述,季老师认为无论从生理学还是哲学角度来讲,其内涵都已经很完备,而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就在于看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探索,人可以主动选择“视而不见”。由此延伸到“看(look)”与“看见(see)”的关系,季老师结合前不久北京的一名教授提出的略带爆炸性的研究成果即英文也起源于象形文字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其实“看”是一个过程,而“看见”是一个结果,正好符合约翰·伯格在第一章中所说阐述的。第三,看而能见。每个图像都构建了一种观看方式,约翰·伯格用知识和信仰来表示这种方式,季老师也总结了四点来帮助同学们逃出观察的误区,分别是目欲、以往经验、深度和物化。第四,迷思。季芬老师以屏幕中展示的图片为同学们呈现了视错觉的效果。

综上,季芬老师提纲挈领地讲述了书中的观点案例,并再次把视觉的圆舞曲呈现给大家,了解的越多感觉的越多,进而选择的就越多、理解的就越多,最终记住的越多、学到的越多,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季老师总结我们的“看”与“看见”并不完全划等号,看见不代表你看懂了,看懂了也不代表你看好了!

季芬老师结束了自己的分享之后,曹志伟老师也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与季老师观点一致,认为《观看之道》一书是十分易懂的。在与同学们的交流环节中,何松就自己研究方向中的“自拍”话题与季老师探讨,季老师进行了耐心的解答。李雪同学也提到自己阅读完此书之后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女性作为观看对象”一章,她认为当今女性经常处于被男性凝视的位置。但是,曹老师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他认为男性同样被凝视,并以朱逸凡同学举例。对此,季芬老师指出,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男性或女性渴望被凝视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消解孤独。

最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通过本次“研情偶寄” 读书会,同学们理清了“看”与“看见”的关系,同时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大家都受益匪浅,也期待和季老师的再次交流。



上一条:云顶线路快速检测中心举办第三十六期“研情偶寄”读书会

下一条:云顶线路快速检测中心举办第三十三期“研情偶寄”读书会